下一个五年,人才工作如何谋篇布局 ——专家建言江苏“十五五”人才发展战略 承前启后的2025年任务艰巨,既要加紧落实“十四五”规划,又须科学谋划“十五五”发展。 今年4月,习近平总书记在部分省区市“十五五”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强调,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,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一条重要经验,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要政治优势。 近期,各地各部委积极推进“十五五”规划相关工作。江苏、浙江、河南、海南、黑龙江、湖南、四川等地密集召开会议,研究部署相关工作。国家发展改革委、国务院国资委、交通运输部、国家数据局等部门,通过会议、调研、座谈等多种形式,听取相关专家与企业意见建议,明确“十五五”期间目标任务与路径措施。 在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度交融的当下,人才工作该如何谋划未来五年发展,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筑牢人才根基? 《龙蟠长江今胜昔》 刘晶 摄 接续:从“十四五”迈向“十五五” 初夏的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,百年银杏褪去春日新绿,在古朴的建筑上织就流动的光影。江苏省“十五五”人才发展战略研讨会在此举行,专家们围绕人才工作发展方向、形势任务、对策建议开展专题研讨,为做好江苏“十五五”人才发展规划编制建言献策。 “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总结好江苏人才发展经验,把握接续规划的大逻辑。”无锡学院副院长、江苏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徐军海建议。他将江苏“十四五”人才工作特点总结为“134”,即1条主线——人才发展现代化,3大着力点——产才融合、工程牵引、改革创新,4大跨越——人才队伍建设、平台建设、人才驱动发展成效、人才发展生态。 对人才一以贯之的重视,让江苏以全国1%的国土面积、6%的人口,创造出10%的经济总量。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交出了2024年科创成绩单:区域创新能力排名跃升至全国第二;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超5000项,居全国第一;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获批建设;高新技术企业超5.7万家,新增中国独角兽和潜在独角兽企业数量均居全国第一;13个创新药获批上市,居全国第一;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科技类项目人数、以企业为主体引进国家级人才数量均居全国前列…… “十四五”期间的亮眼表现,为江苏奠定了人才强省的坚实根基。如今,站在“十五五”的新起点,如何勾勒出一幅更具前瞻性与系统性的人才发展新蓝图? 与会专家们表示,这一规划不仅是江苏应对全球竞争、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布局,更关乎其能否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持续领跑,为全国区域人才战略提供示范样本。专家们建议,做好“十五五”人才规划编制工作,要充分考虑国际国内的形势与特点。 “‘十五五’意味着什么?要从时间维度和人员维度上来考量。”上海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、研究员汪怿表示,“十五五”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,将迎来改革开放50周年、新中国成立80周年。同时,大批00后、05后将进入劳动力市场,编制人才工作规划,要充分考虑未来五年能为人才、特别是青年人才做些什么。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人才研究所所长、研究员邓大胜提醒关注人才工作的一些变化:“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以后,人才的定义,从过去相对比较泛化变得更加聚焦。我个人理解,更聚焦不是缩小,而是更加强调场景化、实用化和适配化,是围绕着问题导向、功能导向和目标导向来界定我们人才工作的对象。”因此,从国家层面来说,讲得更多的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。从地方来讲,就需要更加明确本地的人才工作服务对象。 一些人才工作面临的挑战被专家们频频提及,比如人口问题,人才的基础是人口,如何应对出生率下降带来的人才困境;比如人才培养问题,如何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行整体谋划和动态调整,从根本上解决培养和使用脱节的问题;比如人才需求问题,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带来新的重大变化,如何应对AI对低端产业的冲击、对一般技能的替代…… 对标:经济大省挑大梁的人才需求 江苏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总书记多次考察江苏,要求江苏“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”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、做示范”。今年全国两会上,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希望江苏落实好挑大梁的责任,努力取得新的更大成绩。 “江苏‘十五五’人才规划编制的总体思路,就是要回答好总书记对江苏的嘱托。”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、研究员吴江表示,江苏需要回答好四个问题:如何在人才引领科技创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;如何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;如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,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;如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。 在今年年初的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,江苏明确,推动高质量发展,核心在产业,关键在创新,根本靠人才。 “江苏的‘十五五’人才规划要做好两个对标,对标国际和对标省情。”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、江苏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王成斌建议。他用“大”“产业”“竞争”来描述江苏的省情,表示这里既有江苏的优势,又包含发展短板,编制规划时需充分考虑这些特点,扬长补短。 “经济大省挑大梁,必须加快构建融合型人才培养生态。”江苏开放大学党委书记、校长丁荣余列出了基层管理人才、科创产业型人才、产教融合型人才等十类融合型人才,并建议制定融合型人才专项规划。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孙锐提出应坚持问题导向。DeepSeek的成功,让人们反思传统的人才评价“数论文数资历数获奖”、人才激励“给项目给资金给帽子给头衔”是否合适,人才工作手段方式应如何改革求变。“传统教育、科技、人 才治理方式和治理体系均面临重大挑战,需要在谋划‘十五五’人才发展规划过程中,重点研究解决。”孙锐说。 当前的人才工作,已经从拼政策、拼待遇发展到拼平台、拼生态。对江苏未来的人才发展战略,与会的每一位专家都强调了人才生态的重要性,也从不同角度给出了意见建议:“创新的生态应该是热带雨林型的,具有生物多样性,不能是同一个标杆”“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,各有规律,需研究清楚”“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,需要特别关注制度和组织方式的创新”“需要培养更多懂创新、有创新知识的领导干部,提升人才工作者专业化水平”…… “十五五”人才发展规划,既是对过往经验的传承升级,更是面向未来的主动变革。如何以全球视野谋篇布局,以系统思维破解瓶颈,以精准举措激活动能?江苏这个经济大省在人才战略上的担当与智慧,令人期待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