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升地方高校人才供给质量
2025-08-08 13:39:51 来源: 作者: 【 】 浏览:19次 评论:0

       6月1日《求是》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《加快建设教育强国》,文章指出,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,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,教育越来越成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、赢得战略主动的关键因素。我国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,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不断加快,人口发展呈现新的趋势性特征,对人才数量和专业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。


       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和科技创新的重镇,是教育、科技、人才的集中交汇点。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,同样肩负着培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适用人才的重任,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。


地方高校为地方人才发展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


       庞大的地方高校群体,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特色和成就。教育强国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,赋予了地方高校新的历史使命。我国地大物博、幅员辽阔,各地发展不均衡,经济结构多样化,对人才、科技的需求自然呈现多样化特点。地方高校的“地方性”,决定了学校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要服务地方发展,才能巩固优势、办出特色,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,拓展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。


       地方高校为地方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。从全国高等教育布局来看,近年来新增高校主要为地方高校。据教育部公开数据,截至2024年6月,全国普通高校2868所,其中地方高校2750所左右,占全国普通高校96%,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部分。从高校分类定位来看,地方高校由地方财政供养,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,着力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人才,提供智力支持。例如,浙江省提出要打造自主可控的人才全供应链,壮大高校人才培养主阵地、青年科技人才生力军、人才队伍基本盘,进一步推动人才培育提质。重庆市多次提出“大学与城市相融共生、互促并进”“大学的品质决定城市的品位,大学的水平决定城市的高度”。依靠当地高校大力汇聚人才、与高校科技合作推动地方高质量发展,已越来越被地方政府所重视。


       地方高校人才发展质量关系地方人才发展现代化水平。地方高校人才队伍和人才培养的质量,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区人才的实力和潜力,反映了该地区现代化发展的能力和动力。大学因城市而兴、城市因大学而盛的例子,世界范围内比比皆是。牛津大学坐落于牛津市,城市里每10个人中就有3个人与牛津大学相关,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遍布城市各个角落。苏州大学地处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,近20年来加大人才引育,服务江苏省 500多家企业,与苏州市共同实施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,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。又如,海南大学近6年引才1700多人,综合实力在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跃升100多位,发展速度居全国高校第一,以人才高质量发展带动海南省经济社会加快发展。


       当然,在教育强国、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,地方高校作为重要的参与主体,既面临着机遇,也面临着挑战。当前地方高校在办学治理、人才发展和作用发挥上存在诸多困难、问题和矛盾,主要体现在:一是发展要求高和办学基础弱之间的矛盾。“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”既定目标,对地方高校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更高要求,而大多数地方高校底子薄、学科弱、发展慢也是不争的事实。二是社会期待高与政府投入弱之间的矛盾。建设教育强国,就是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。由于区域差异,教育发展不平衡、投入不充分问题在地方高校身上,显得尤为普遍和突出。三是人才期望高与成长环境弱之间的矛盾。当今社会人才竞争愈演愈烈,地方高校由于缺乏高端平台、经费保障和政策倾斜,很难支撑人才“高版本”发展,服务地方能力也未得到充分挖掘和激发。


坚持以人才高质量发展助力地方人才发展现代化


       地方高校是地方发展重要的战略资源,更是地方人才的聚集器和倍增器。各地要发挥好地方高校的特殊作用,带动地方教育发展、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,提升地方人才发展水平和现代化治理能力。当然,地方高校的高质量发展,也离不开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投入。二者须双向奔赴、协同发力。


       坚持系统观念,正确把握人才发展的时代性。树立大历史观,正确认识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,明确地方高校自身定位和发展路径,把握时代之机、发展之要,把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来抓;树立大系统观,深刻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科学内涵和系统要求,充分认识实现人才发展现代化的系统性、长期性和复杂性;树立大人才观,一体贯通人才的培养、使用、评价、激励和生态建设,聚天下英才而用之,实现地方高校高质量发展。


       坚持特色发展,服务地方共绘人才发展蓝图。坚持办学定位特色,正确认识办学传统、发展现状和所处位置,充分利用学科资源和区位优势,强化办学特色;加快特色学科发展,既紧贴国家重大发展战略,又立足地方经济布局、产业结构需要,调整学科布局,探索新兴领域,服务地方建设;培优人才个性特色,尊重人才个性,激发创新潜能,支持他们在相应领域里持续发展,为做强地方特色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。


       坚持目标导向,科学确立学校人才发展规划。明确目标任务,统筹学校发展和地方建设需要,优化学科专业结构,做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,确保学校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人才和学科优势;找准方法路径,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,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,既要锚定目标前行,也要妥善解决前进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,在化解问题和矛盾中寻找工作突破口;完善制度机制,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发展规律,破除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,以高水平的制度创新推进人才高质量发展。


       坚持人才为本,大力推进人才培养科研创新。要把握学科人才特点,订制个性化人才引育方案,做大人才蓄水池,以更加科学的人才政策、更加务实的人才举措、更加亲和的人文关怀,吸纳人才、赢得人才。要遵循人才发展规律,筑牢人才金字塔,实现塔基实、塔身稳、塔尖高。要推进有组织科研,强化大人才、大项目、大平台顶层设计,瞄准国家战略需要,立足服务地方建设,整合学科和人才资源推进有组织科研。


       坚持守正创新,积极探索人才发展时代新路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。地方高校尽管在办学上存在诸多困难,也不能在方向问题上跑偏或动摇,要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,积极打造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、高水平的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和创新高地。坚持以创新思维破难题。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,要准确识变、科学应变、主动求变,拓展发展新空间、新领域,探索新质生产力增长点,创造性地走出一条展现中国特色、地方特点、学校特长的人才发展新路。坚持新发展理念促改革。主动寻求政府和社会资源支持,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,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于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全过程、各方面,以现代化人才和现代化人才治理体系支撑地方经济科技现代化发展。打通政府、高校、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合作通道,协力打造地方人才发展新模式新态势。


(作者单位:福建师范大学)

 

责任编辑:admin
新闻视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