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,人才已成为区域竞争力的核心要素,厚植人才优势成为各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共识。人才工作具有长期性、系统性的显著特征,更需要摒弃短视思维,秉持长期主义理念,让人才引得进、留得住、干得好。 坚持长期主义要下好先手棋,服务发展定目标、明方向。长期主义的本质是立足当下、着眼未来的战略谋划。新中国成立以来,我国通过十四个五年规划接续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实践,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诠释。人才工作更需以此为鉴,要将人才战略上升为城市发展的核心战略,立足城市资源禀赋、产业基础,因地制宜编制涵盖5年、10年乃至更长周期的人才发展路线图。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政策,不断完善人才投入、人才引育、载体建设、服务保障等长效机制;同时,建立年度评估—中期调整—长期迭代的动态优化机制,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,及时调整人才政策重点与资源配置方案,确保人才工作始终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。 坚持长期主义要立起指挥棒,创新机制破桎梏、激活力。从“两弹一星”到载人航天,从高铁网密布全国到国产大飞机翱翔蓝天,再到近期“杭州六小龙”的创新突围,重大科技突破无不印证了“十年磨一剑”的深刻价值。坚持长期主义就是要摒弃急功近利的短视思维,建立静待花开的包容机制。要以破“四唯”和立新标为突破口,推行聘期考核、里程碑考核等长周期评价机制,突出团队协作与实际贡献权重,加快构建符合创新规律的多元化评价体系;探索制定容错免责清单,为基础研究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长周期项目实行过程免责,为科研人员提供敢闯无人区的制度底气;培育壮大科研耐心资本,引导科研院所、企业和社会资本投长期、投硬科技,为从0到1的原始创新提供资金保障。 坚持长期主义要深耕滋养田,厚植生态塑环境、扬新风。城市气质和生活调性对人才创造力发挥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浸润作用。研究表明,适度松弛的思维状态更容易激发创新灵感。因此,坚持长期主义需着力营造张弛有度的科研生态,树立不疾不徐的长远眼光,涵养不以一时成败论英雄的良好社会氛围,避免科技创新领域内卷式竞争。要推行科研助理制度,减少科研人员事务性工作,提高人才创新创业专注度;构建一站式人才服务体系,在住房安居、医疗健康等领域提供精准支持,切实解除人才后顾之忧;打造集学术沙龙、休闲健身、文化游憩等功能于一体的慢生活生态圈,营造让人才潜心钻研、静心攻关的良好城市环境。 (作者单位:山东省邹平市委组织部) |